意动+为动≠使动

发布时间:2018-01-08

  ——读《古文观止》有感

  高2019级4班 杨曾勤

  《古文观止》中,有如《谏太宗十思疏》的精辟说理,有如《秋声赋》的细腻描写,有如《触龙说赵太后》的生动记述,有《祭十二郎文》的诚挚抒情,有如《与韩荆州书》的豪迈自荐,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自己总结出的“意动+为动≠使动”的结论。

  石碏认为国君爱子应当用道义引导,为了国家的未来向卫庄公进谏,却并没有使卫庄公的行为有所改变;臧僖伯认为国君的举措都应当符合礼制,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向鲁隐公进谏,却没有使鲁隐公屡次乱政的行为有所收敛;召公认为“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为了收买民心向周厉王进谏,却没有使周厉王改弦更张。所以说,“认为某事物应该怎么样”,“为了某事怎样做”,并不一定能换来“使别人也这样认为,这样做”,也就是我所说的“意动+为动≠使动”。

  《古文观止》中,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唐雎咄咄逼人,不辱使命,但也没能使国家免于灭亡;蔺相如完璧归赵,表面上看捍卫了国家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却加速了赵国的灭亡;豫让忠心为主,以为以生命为代价“刺衣复仇”便是忠诚,却惹来了“沽名钓誉,自欺欺人”的指责。这些人不可谓不忠,不可谓无能,但事情最终都没有沿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有人也许会问:那为什么邹忌成功地让齐王采纳了自己的意见?为什么触龙委婉地让赵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人质?为什么魏征常常让唐太宗按照自己的建议行事呢?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其中的其他条件!

  以唐太宗采纳意见为例,一方面,当时社会文化繁荣,人民思想开放,许多官员乐于进谏,而皇帝也善于纳谏,所以魏征的谏言容易被听取。另一方面,唐太宗本就爱才,惜才,敬才,且魏征才德兼备,是宰相的不二人选。何况,玄武门兵变之后,唐太宗对大哥李建成有所愧疚,又需树立一个礼贤下士的仁君形象,自然会听取魏征的谏言。

  由此可见,我们在向别人提建议时,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真正想对方之所想,想对方之所急,还要明确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

  如果不注意这些,那么“意动+为动”就不可能等于使动。就像一对恋人,当第三者以别墅、豪车、颜值引诱时,一方把持不住扑了过去,另一方就要以死相逼吗?就要为挽救这份感情而杀人伤人吗?这样就能够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回心转意吗?其实,这样不仅是践踏自己的尊严,更让对方看透了你的懦弱和意气用事,从而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甚至还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这个时候,如果你所有的积极努力都无法挽回,那么“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可是,非常遗憾的是,太多的人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常有“为爱杀人”的惊悚消息见诸报端。

  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好心办坏事,还是心有余力而不足,都能够说明“意动+为动≠使动”。

  纵观现在,我国的教育就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认为分数高的就是优生,比如认为要考的才认真学,结果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分数而教书,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但没有使教育真正成为兴国的利器,反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拖累了“科教兴国”的进程。又比如,很多老师本意是为学生好,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好,结果却让人伤心。前不久传得沸沸扬扬的“高二男生拿刀砍老师后身亡”的悲剧,其中的是是非非也许一时半会儿说不清,但起码再次证明了我的结论:意动+为动≠使动。

  再比如,韩国认为朝鲜的核武器研制构成了威胁,美国认为中国的迅速发展影响了其超级大国的主导地位,为了遏制“中国+朝鲜”,在乐天集团高尔夫球场安装萨德系统,结果非但没有使事情向预想的方向发展,反而使韩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使韩国民众纷纷游行抗议,使美国总统遭到群众的反对,使中国的国防面临严峻的挑战,使世界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

  看来,不论古今中外,在参悟人情冷暖、处理大小事务之时,都不能忘记这个基本事实:

  意动+为动≠使动。

数字校园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全国统一电话:023-64382293

招生咨询电话:023-43765899

学校首页 添加微信 一键拨号 数字校园
×
复制成功

公众微信号:chengnanjiaoyujituan

关注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