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辉:规矩何须死守 方圆尚可迁移

发布时间:2025-11-07

  现在常常有人问我 :“老邓,你一个只读了三个月初中的人,教育教学工作咋做得这么好?”也有人问 :“老邓,你年逾古稀,为什么还奋斗在教育第一线?”这表面看是两个问题,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问题。

  我最先努力争取到教书这份职业,是为了养家糊口,且劳动强度比起当农民来要小得多。后来努力认真教书是为了争气——用铁的事实来证明“我行”,以此回敬那些蔑视我的人,可到了后来,我不知不觉竟然爱上了教书这一职业,甚至对课堂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情——深深的眷念。放寒假、暑假,回到家里,我就感到不习惯,不自在,总是为自己找出许许多多的理由往学校跑,有时冒着烈日或顶着风雨也会跑到学校,在办公室里待上三两个小时,再跑十一二里的山路回家,这样就觉得心里舒坦多了。

  在教民办初中时,我上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劳动,有时还上生理卫生呢!上五六门课不说,还要当班主任, 一周二十多节课。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常常是凌晨一点还在挑灯夜战,从没叫过苦喊过累,有人说我已经成工作狂了。

  我除了珍惜一分一秒时间努力而认真、精心而用心地工作外,还用手用眼,更用大脑发奋工作。那真是一门子“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教好书、育好人。我曾在一次教育高峰论坛会上发言时调侃道 :“我之所以书教得还可以,是因为我没读过一天师范。”这句话引起了许多师范院校硕士、博士生出身者的反感。

  没系统学过师范专业知识,脑海就少了些框框,少了些教条,就能根据班情、学情,做到“随心所欲”。那时的语文教材的编排,一般为 :记叙文、散文、小说、诗歌或诗词、说明文、议论文、古文等单元。由于文体不一样,教学重点、难点及培养目标也完全不一样。现在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前面都有一个导读,导读就写明了教材编排的目的、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那时的语文教材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无论学生初学还是复习都往往无法提纲挈领,学习起来事倍功半。于是我就自己编写各类文体学习要点,并将其刻成蜡纸油印成册,方便学生学习。

  在我看来,教育界坐地论道的多,口号喊得响亮的多,而把一些冠冕堂皇的理论付之实践的人少得可怜。比如,不论领导还是教师最爱挂在口头上,写在讲话稿里莫过于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可是谁认真去研究过学法与教法呢?一讲到教学六认真,其中的认真备课,从我四十多年的观察来看,以前备课时认认真真抄教学参考书,现在加了一点现代化元素——认认真真在网上找点东西七拼八凑,整合成一篇像模像样的教案,糊弄教导主任,糊弄校长,当然也是为了糊弄学生和家长。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可能获取省市级优秀奖呢。

  而愚笨不谙世事的我,对以上做法是十分反感的。我曾经先后原创、搜集、整理《释词十法》《文言文虚词辨义要则》《词性辨误歌诀》等。

  我们这些教书匠,有一句口头禅是 :“教是为了不教。”我还补充了一句 :改是为了不改。但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不教不改或少教少改”这一目的呢?恕我直言,我身边的教师,很少有人做到过,因为他们往往是写了说了就完了,从不认真下功夫去探索去总结,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的含义是今天我们认真教了这个学生,就是为了他长大之后,不需要再让老师去教他。这种解释有点牵强,也是很不全面的。

  首先,科技知识和技能是无限的,是每分每秒钟都在发展变化的,而人的精力、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在无限的科技知识之海中游泳,随时随地都应该学习,既然随时随地都在学,那岂有无师教呢?所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这些概念,现在不是出现了吗?

  其次,教是为了不教,从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某一单项这层面来看,是正确的,但是这个“不教”,有的人理解为“学生长大后不需要老师教了”,这就错了。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实践中失败和成功的教训与经验分析,悟出了一个道理 :要想以后“不教”,现在就要学会适量地、适度地“不教”,一句话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对恰当的问题采取恰如其分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大胆相信被教者,让被教者自主学习。而我悟出这一点是被逼出来的。

  我从教四十多年,亲自授课二十四年,但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和老师知道我不懂汉语拼音——我连拼音字母也不认识,因为不论升学考试还是期末统考,凡是关于拼音的试题,无论是满分率,还是人均分,在整个双塔区,拔头筹的总是我教的班。当我在二〇〇五年向全体教师公开这一事实时,许多老师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这一事实。后来他们要我传授秘诀。

  其实我的秘诀就是一句话 :大胆相信学生。我这种“大胆”不是心血来潮的鲁莽冲动,而是建立在综合分析之后,对学生学情的基本判断 :大多数的初中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 一般拼音已经过关,在初中语文课中还需要关注的拼音,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字形相近容易错的 ;二是读音相近容易错的 ;三是一字多音的 ;四是特殊形态需要区别的,如翘舌和平舌、鼻音和边音、前鼻韵与后鼻韵等。

  基于这样的分析判断,于是我从教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制定了两手策略 :一、凡是关于字词类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用已知的解决未知的,或者查阅资料解决未知的 ;二是实行“兵”教“兵”的办法,在课堂上,我把教拼音和批改这类作业甚至试题的权利“十分谦逊而大方”地让给我认定那些优秀学生。这样不仅让“小老师”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而被“小老师”教的学生也有收益。首先,他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因为他们总想找“小老师”的岔子 ;其次,小老师的思维方式与语言形式与“学生”更贴近。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安排适当的知识点让“小老师”讲课是有益无害的。

  作业批改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一种特殊权力,这种特殊权力就是评判别人的正误,这种权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有针对性把这种权力与某些学生分享一下,也是十分有益的。我这里的“有针对性”,是指让一些特定的学生批改特定作业。比如 :拼音差的学生批改拼音方面的习题,字写得差的改习字本,常写错字的批改组词的习题……语言组织能力不强的,批改问答题、论述题。这样潜移默化能使学生受到教益,逐渐地培养其能力。

  我的另一大秘诀就是允许学生自己出试题,对自己进行考试。那时语文一个单元五篇课文 :四篇为讲读课文,一篇为阅读课文。我的同行对阅读课文有两种处理办法 :一种是如讲读课文那样“精耕细作”;另一种则是放任不管,学生读不读,怎么读,老师都不过问。我觉得这都不正确。我认为编者的编排意图是 :前四课,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中学到了知识和方法,那么就要用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一篇阅读课文。在此分析基础上,我就决定把这篇课文作为单元测验材料。

  在单元测验前,我先要提示学生复习前四篇课文我讲的知识以及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第五篇课文为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各出一套单元测试题,有时甚至要求每个人出一套单元测试题交给我。大多数的时候,我会从各套题中选出一道或两道题组合成一套测试题,有时也会选某一整套题作为测试题。

  当然不论选其一两道进行组合还是选其整套题,我都要进行仔细的审核和修改。这样选来改去花去的时间总比我自己出题花的时间多,下的功夫还深。测试后,试题答案也由原出题小组或个人提供,再由出题小组阅卷,也可找几个学生协助我阅卷。总之,我认为测试不应以学生为敌。

  有领导和老师对我这做法表示怀疑,甚至有领导批评我这是“瞎胡闹”。他们批评我的理由很简单 :你这样不是漏题了吗?题都被学生知道了,那考试还有意义吗?在一次酒后,学校一个领导与我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他反对我的理由,说来说去就是 :瞎胡闹,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又自己阅卷,那老师拿来干啥啊?

  “老师的作用就是讲学生自学不能学好的!”我理直气壮地继续说 :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各人’,他们各人‘不修行’,怎么能‘悟’?

  不‘悟’,又怎能修成正果?学生的‘悟’就是通过他们自己钻研,自己去 探索,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大觉大悟’,‘修成正果’,才能‘功德圆满’。”我并没有因为他是领导就隐忍不发,反倒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总之,学生自己出测试题就是不行!”领导蛮不讲理地说道。

  “我们教师讲课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让学生学懂知识、增强能力吗?我们要求他们做作业的目的又是什么?不就是让学生把学会的知识进行运用,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吗?那么我们检测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进一步强化学生运用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吗?他们要想出好单元测试题,不去钻研教材行吗?不去复习听课笔记行吗?不去重温、分析他们做过的作业行吗?他们这样钻研、复习、重温分析、然后再自制答案、再参与阅卷,这不就是把学过的知识梳理了一遍,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了嘛?这样长时间地培养他们,磨炼他们,他们的悟性不会得到提升吗?

  再说,他们不就是出一单元测试题吗?半期考试,期末考试的大棒不是还在老师手里攥着的吗?”说到最后,我已激动不已 :“你固步自封的沿袭老办法只能培养出庸人,而我的目的是要培养出能人来的。”

  我不管他什么领导不领导的,在酒精的作用下我已把“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民间警句忘得一干二净了。

  我不仅仅在课文讲授和单元信息反馈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作文的写作和修改方面,我也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写作文之前,我要求他们先拟好提纲,打草稿,然后修改一遍,最后抄到作文本上。初中一年级上期学生的作文,我必须全批全改,并且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我都是面批三篇,有个别学生甚至每个作文都当面批改。

  我改作文的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的,一般是改三次。第一次是改而不批,第二次是又批又改,第三次只批不改。

  第一次的“改”也很独特。我在叫学生作一个作文时,就约定好 :你作文有问题需修改的地方,或写得出彩的词、句、段,我会分别给你打上一个、两个或三个问号或感叹号。是词语的将符号标在这个词的下面,是句子先在句子下拉上一道红线,再在红线下标出相应的符号,是段落有问题或写得好的,就在段落首尾画上“?”或“!”号。问题越大的,标的问号就越多 ;写得越出彩的,标的叹号也越多。但不管问号还是叹号,最多不超过三个。这样“改”了,发下去,要求学生把有问题的地方修改好再交上来。当然问题极少的作文是不必重抄的,在原文下修改即可。

  第二遍是由学生修改好的作文交上来。这一次我可是全批全改了,并且至少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作文,把学生叫来当面批改。这次就改得细,批得细,目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他的错误和不足,知道我这样改的理由和好处。然后再把作文本发下去,让学生抄一遍,同时要求在抄的过程中再次修改老师没改到的地方或老师改得不太好的地方。有人会问,这不是让老师难看吗?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我这样做传递给学生两个信息 :一、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老师是人不是神,只要你努力,终有一天,你会超越老师的。

  这个第三次改作文就是只批不改了。相比较而言,这次是最轻松的。翻一翻,看一看学生字写得如何,错别字改过来没有?有重新修改的痕迹没有?再根据以上这些,判上分数即可。

  从第二学期开始,每个作文写好后,学生先自改,然后小组内互改,再交上来我检查。我只需要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作文,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是否有偷懒即可。然后从全班上、中、下三等作文中各抽出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详批详改,再抽一定量的略改。第三册第四册的由我详改的量越来越少了。

  我改作文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选取一个差生的作文,一个中等的作文,详改之后,再把原文刻好蜡纸油印出来,当然后来有了打字机就方便了。在刻写过程中,我会隐去我修改痕迹,并在此处留下适当空白,以便学生修改。然后把这近似填空的东西发给学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再由学生干部组织互批互改。最后我才把我精批细改的作文刻印出来,发给学生作参考。这样不仅对提高中下生的作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更能让上等生懂得修改作文的方法。

  我讲课文往往结合写作文讲,我讲作文,常常举二至三篇课文的构思选材为例子,这样能使听、说、读、写贯通一气,融为一体。同时我指导作文,一般不按教材编排要求为序 :一年级完成审题、选材立意,学会观察生活 ;二年级完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 ;三年级完成详略得当,写人记事生动形象等。所以三年级我很少改作文,而是下水写作文。

  学生写,我也写,然后他们写好交给我,我写好刻印好发给大家,我们师生一起互评。

  让学生自己出试题、改试题、改作文,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把“今天教是为明天不教”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因此,绝不是为了让教师借机偷懒。相反教师必须做一深三精 : 即深度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学完成之后,还得精心总结经验和教训。

  当然,以上这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绝不是天天如此,节节课如此,而是因时因课型而定。我认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决定教学形式与方法。如果把一种新的教学创意,深化为某种教学方法当然很好,但如果把其固化为一套僵化的模式,那这种模式就会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枷锁和镣铐,果真如此,这种“模式”就离被人们淘汰不远了,因为它已失去了活力。

  教学是如此,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道德教育更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方案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都有不同的社会关系,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各有不同……总之,学生是具有个性化的鲜活的个体,并且这些鲜活的个体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那些行为习惯不好的或习性乖张的学生,他们的不良习气更是许多因素的沉淀物。

  一九八六年中考,我带着预考筛选出来的二十来名学生住进了县城西门的冬冬旅社。那时改革开放已有几年了,农村经济已有较大的发展,大足当时的农民生活概括起来是 :吃穿不愁,炒菜有油,衣兜有钱。所以农家孩子也住得起旅社,下得起小饭馆了。

  那时中考考六科,第一堂考语文,我的学生考了下来,个个都眉飞色舞的,高兴极了。

  可下午考化学就难住这些“乡巴佬”了。因为那时的农村中学不知道化学、物理这些实验为何物。他们学化学、物理,从来都没实验可做,全凭教师口讲学生心记。所以在物理化学这两科, 一般说来乡巴佬是考不过街哥子的。下午一下考场,大家就像霜打了的茄子——蔫蔫的。特别是班上那个化学课的学霸,外号叫“小羊子”的。他说他化学考得一塌糊涂,这次升重高是没希望的了。他一个劲地闹着要“打道回府”,任随班上的同学如何劝他,他就是像中了邪似的,执迷不悟,一个劲儿地嘟囔 :我完了,我的强科化学都考差了,彻底完了,没希望了。说着说着就犟着要收拾起行李回家去。同学们劝他不听,拦他不住,只好跑来找我。

  当时,我正在河边与一个领导谈工作。我一听,也慌了神 :他不考了,要回家,咋办?

  我总不能把他绑赴考场,就是绑上考场,他不答题,我又能把他怎样?我一路小跑跑到住地,一看,这小子已把带来的资料、洗漱用具收拾好装在网兜里,提起正要走出旅社门口了。我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对着他站定,拦住了他的去路,说 :“咋啦?不考啦?”“不考了。”这个向以沉默寡言著称的小子惜字如金地答道。

  “为啥?就为化学没考好?”我追问道。

  他没回答,只点了点头。我顺着他的思路说下去 :“好嘞,你的王牌学科都考砸了,不考也罢。走,我们河边散步去,等会儿吃了饭,我亲自送你回家。”我拍了拍他的肩,拉着他往河边走。他甩开我的手说 :“不用你送,我这就走。”

  “为啥?”我再次拉着他的手说,以眼睛示意站在我身边的郑伟夺下他手中的网兜。“你忙。”他一边回答,一边顺从地放下了网兜。

  “那和我们一起吃完晚饭再走吧。听你院子的人说,你会喊拳喝酒,反正不再读书了,也就不是学生了,不受学校纪律约束了。我俩喝几盏小酒,算是师徒两人的分别酒吧!”我想他父亲是乡干部,家里常迎来送往,耳闻目睹,总要被熏染上点什么吧。果不出我所料,他点了点头,顺着我往河边走了。

  我们师生几人来到濑溪河边,我回过头对跟来的几个班委干部说 :“你们明天还要上考场,回去复习吧。我和‘小羊子’去走走,吃饭时来叫我们。”说完,我拉着“小羊子”来到濑溪河南岸,我们沿着河边坎坷不平的小路走着,似乎谁也不愿意先开口打破这岸边的寂静。我是在想如何才能让他留下来拼到考试结束,而他在想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

  那时的濑溪河清澄见底,游鱼如织,俯下身去,伸手掬起一捧水来就能喝,凉凉的,还会觉得有一丝甜味儿。岸上是条长长的望不到头的绿色长龙,树林里小鸟啾啾,花香阵阵。树林后,是一片接着一片的水稻田,绿油油的禾苗伴随着晚风的节奏荡起一层又一层的绿浪。

  “我们在这里坐会儿,怎么样?”我指了林边一条光滑的条石,说着,我就坐了下来,他什么也没说,顺从地挨着我坐下了。我知道惜话如金是这小子的秉性,也不强求他有什么交流,更不奢望他与我交心。

  我坐着,望着河里缓缓流动的河水,心中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怎样才能撬开他的嘴,看到他的心哟?怎样才能把他拉回到考场上去呢?——在我眼里,这不只是终止与不终止一次考试的问题,而是塑造一个人在困难面前的意志,或者可以说是一个青少年对人生的态度问题,再说玄一点,这与人生观也攀得上点“血缘关系”吧!

  他坐着一言不发,低着头,两眼望着脚前那小片草地。看到这一幕,我打定主意,现在关于读书啊,考试啊,提都不提,绕开这道峻岭,想别的法子翻过这座山。

  “‘小羊子’,你生过病吗?”我不经意地问道。

  “生过几次。”他仍是那么吝啬地回答。

  “最严重的是哪次?生的啥病?”比起他来,我可奢侈多了。

  “肚子痛又拉稀。”他终于多消费了几个字。

  “啊 ! 咋治好的呢?”

  “吃了尹医生的药,饿了两顿。”

  “病因是啥?”我追问道。

  “那天家里杀了猪,吃滑肉,我吃多了。”他抬起头,望着河对岸古色古香的瓦房说道。“哈哈,你个傻儿,傻吃傻胀,不讲定量,肚子咋不痛呢!”我笑了起来。

  “你现在还吃滑肉吗?”我因势利导地追问道。

  “吃。”他又吝啬起来了。

  “不怕生病吗?”

  “少吃点了。”他收回目光,又盯着脚下了。

  “对,吃一堑长一智。对自己的无知有时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付出有时会带来意外的收获,这个收获就是让你在失败中成熟起来。要不,我们咋常说失败是成功他妈呢。”我打趣道,借以冲淡谈话中的严肃味儿。

  他“嗯”了一声就没再说话了。我正想再引他谈下去。几个同学就在西门桥上大声喊道 :“老师吃饭了,我们饿惨了哦!”我这才看到西边天际的霞光没了,天色暗了。

  吃饭时我要了半斤白酒。“‘小羊子’,你真的不参加考试了吗?”

  “考,也考不起,干脆不考了。”“小羊子”回应道。

  “那就陪我喝酒吧!你父亲是国家干部,家里常有干部来来往往,一定会喝酒会喊拳吧,就来喊拳吧。”

  “拳,我爸倒是教我喊过几拳,可差劲了。酒没喝过。”他摇着头说。

  “没关系的,我们拳认真酒不认真就是了。”我笑眯眯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我站起来对着大家说道 :“同学们,看样子今天第一仗,你们还打得不错,大家没哭没闹,没气得捶胸顿足,就是一大胜利。赶快吃好,洗个澡,学习一个小时,八点半以前必须上床睡觉,都要睡着哈。睡觉不准关门,我可要来检查的哟!班长、纪检组长负责照顾好大家。”

  话一说完,我就坐下动员起“小羊子”喊起拳来了,规矩是六拳定输赢。

  第一回合,“小羊子”输了六拳,一拳没赢。

  第二回合,我两个各赢三拳,打了个平局,当然是有意让他的。

  第三回合,我让“小羊子”赢了我六拳。

  这下子他可来劲了,又提议到 :“老师,还喊几盘吧。”这时,我看到他满脸泛着灿烂的笑容,我想,转机应该到了。于是我又斟满了两小杯酒,笑着说道 :“‘小羊子’,古人曰‘胜不骄,败不馁’。民谚云‘赢架不能久打,败兵不可穷追’。你体味一下这两句话,再想想今晚上我们喊三局拳的输赢,你从中能悟出点什么来吗?”

  他脸上的笑容倏地消失了,两眼忽闪忽闪的,想了老半天才说道 :“老师,我错了。我一考失误,就不想考下去了。”

  “你说得对,也不全对。今天下午到现在,你的错误有二 :一是一败就气馁,这哪里是有志青年应有的性格?第二,今天你下考场,听到的不过是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而并不是标准答案,你凭什么就认输了呢?隐蔽性、迷惑性极大的压轴题,稍不留神,就可能会错意,那些自以为是的二流三流角色,就会把错误答案当成正确的炫耀呢!今天晚上喊拳你若不坚持,哪会转败为平为胜呢!”我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观察他的神情。他的脸色没有下午那么凝重了,沮丧之气似乎少了许多。我燃起一支香烟,又说道 :“人生无处不考试。真正的考场不是仅设在学校。学校这个考场没考好,在社会这个考场未必就考不好 ;在学校这个考场考好了的,在社会这个考场未必就考得好。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师读书时,数学成绩从没考过优等,但在社会这个大考场上,他老人家不是考了个特优吗?”说完,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又说道 :“眼下流行的是人生能得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如果你在学校这个考场都不敢拼搏,在社会的大考场上你还敢博吗?我话说了一大堆,你若是还要回家呢,我就送你,若是要留下来继续参考呢,就回旅社休息了。我想,同学们一定还在等着我们呢!”

  “老师,我想好了,管他考得起考不起,我还是坚持考下去。”

  “那好吧!我们去旅社吧。”说着,我师徒两人走出了空荡荡的小饭馆。

  回到旅社,同学们像迎接凯旋的将士一样,一下子拥了上来,我向他们使了个眼色,三大炮、高娃儿他们几个精灵鬼就拉着“小羊子”上楼睡觉去了。“小羊子”第二天、第三天都精神饱满地参加了考试。后来,以超过大足中学录取线好几十分的优异成绩,被大足中学录取了。

  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 :考试下来,任何学生、任何老师都不允许对答案,以免“小羊子”这场戏再次上演。这条规矩伴随我从一九八六年走到今天。不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遵循的是 :法无定法。

  (选自邓辉自传《雪岩劲松》,有删改)

数字校园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全国统一电话:023-64382293

招生咨询电话:023-43765899

学校首页 添加微信 一键拨号 数字校园
×
复制成功

公众微信号:chengnanjiaoyujituan

关注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更多信息